自1880年代初期,扩散处理蓝宝石Diffusion-treated Sapphire被公开之后,这几类的处理宝石便常可见到其判定方式的文章发表,对于蓝色的即是将钛元素扩散进入宝石的表面所形成。而在这些文章发表之时,我们其实亦知道有以钴代替钛元素实验性的蓝宝石扩散处理,这种宝石所呈现的蓝色是很动人的,但其颜色层太薄,以致在60倍的放大之下,都还很难见到,而之后的数年间,也未曾见过此类产品出现于市场上。而在不久之前,有两颗各重2.23ct和2.74ct的蓝色蓝宝石被送到GIA的宝石业鉴定中心里,并要求判定,其中2.74ct蓝宝石相当容易的便可判定是为扩散处理后的蓝宝石,因其展现出下列特色:在二碘甲烷中的高明显性、颜色聚集于宝石刻面稜在线,以及不均匀的块状颜色。 但另一2.34ct的蓝宝石则大不相同,由外观上来看这颗宝石较前者颜色更深且更加鲜艳,折光率为超率限,在桌上型的分光器下可见典型因钴所产生的三条宽吸收带。放大观察下亦不见任何的内含物,但在靠近表面的地方有无数的小点分布,并且有些刻面稜线显得颜色较为苍白。 因为折光率比预期的高太多,因此以拉曼显微光谱侦测,发现与蓝宝石相符合,因而再以EDXRF测试,发现在宝石的表面集中有大量的钴元素。很明显的,宝石本身的高折光率是由钴元素所导致,这种情形亦有过先例,尤其是发生在热扩散处理的红色刚玉red diffusion-treated corundum,此外,更有表面因钴杂质而形成蓝绿色的拓帕石,这种拓帕石通常我们亦以扩散处理来称呼,但我们并无法确定其处理的方法究竟是否经过扩散的过程。就如同拓帕石一样,这颗2.23ct的蓝宝石表面所呈现的蓝色表层几乎是看不见的,它薄到连很小的缺口或细微的刮痕都能使宝石露出内部的无色区域,因此无法确认这蓝宝石是否有经扩散处理,或是与钴元素仅产生某种表面的反应而成。 对于此颗蓝宝石引发了许多的疑问,我们无法确定像这样的宝石究竟是否已进入市场大量贩售,但随时应注意确是一种应具有的谨慎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