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膜处理的丹泉石 |
刊登日期:2008/7/15 | 资料来源:GIA Taiwan |
|
|
|
人们利用包膜处理来改善宝石颜色已数千年之久,典型的处理 都非永久性,且当作为欺骗用途。去年, GIA的研究人员报导一 种新一代的包膜处理方法,它是研发自其它业界的技术,处理的结果较以前的方法所为的坚固性较好。 此报导是关于由Serenity Technologies公司处理的有色包膜钻石,而GIA也注意到其它公司亦使用类似的技术在处理钻石上。 2006年期间,正当GIA进行此新包膜方法的研究之时,亦同时检测一些声称经过提升坚固性处理的丹泉石,根据当时所检测的样本所得结果,并未显示出其所用的技术与以前所知的有何差异。 今年四月,一家位于洛杉矶的有色宝石批发公司联系GIA,提到一包刚从纽约运来的丹泉石。Omi Gems公司表示这些宝石的颜色看起来不对劲, 其中一颗宝石被重新磨光后,颜色明显变淡,听起来象是包膜处理,因此GIA要求进一步检测宝石,Omi Gems公司借给GIA两颗超过3克拉的祖母绿形切磨(图一)及4颗较小的圆形(4~5毫米)。以10倍放大检视祖母绿形切磨,并未发现任何明显的包膜特征,通常在反射光源下或在透射光下从桌面透视底部应可检视出包膜处理,有些特有特征是我们会寻找的-穿透光下见到虹彩、或在包膜的区域见到气泡或磨损。然而,再进一步使用高倍放大检视,我们见到几个线索,在反射光下,我们在包膜层上见到微小的洞,这些洞似乎与锐利的边缘相关,且包膜层较以往典型所见的要厚一些(图二)。光纤照明下在表面见到擦不掉的似灰尘般的白色污点,同时亦见到数条跨越刻面线的橙色虹彩线条,有些类似物体表面上液体干涸的痕迹,除此之外,还有因小区域的包膜层受损所引起的细微明亮的粉红及橙色闪光。 Omi Gems接下来又送18颗4~5毫米大的圆形样本,每颗均呈现这种尺寸之丹泉石不常见的浓颜色。此外,在反射光源下放大检视,所有宝石均呈现与包膜相关的某些特征:表面上微弱的虹彩、刻面稜线或尖底处有磨损(图三),将宝石浸入清水中,会见到磨损的刻面稜颜色较其它部位淡,在这些小宝石上所见到的所有特征与美国宝石贸易协会宝石学检测中心(American Gem Trade Association Gemological Testing Center)与美国宝石学实验室(American Gemological Laboratories)在5月23日对于此种新处理共同发表的结论完全谋合。 使用能量散射X光荧光分析仪检测数颗宝石,显示钴为包膜层的主要组成,此化学成份与我们2006年检测的样本相符。在所有受测的20颗样本中,明显的钴含量皆存在于底部刻面,而非冠部。 在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特别强调这种包膜处理的丹泉石已在纽约市场在没有告知的状况下出售。小颗的宝石您可立即产生质疑,因为少有小颗的丹泉石能有如此饱和的颜色;刻面在线或尖底的磨损(可能因宝石相互磨损而形成)使包膜处理较易检测出来;较大颗的宝石通常单独存放,所以也许没有这些特征,且部分在反射光下也不见虹彩。所以检测时更需特别小心。 资料来源GIA Insider June 6, 20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