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世紀以來,優質紅色和粉紅色尖晶石被誤認為是紅寶及粉紅藍寶石,若僅由眼睛觀察要分辨它們有時可能極為困難。 然而,尖晶石的光學特性可很輕易的與剛玉或其他可能造成混淆的粉紅至紅色寶石分辨,因為紅寶具多向色性,而尖晶石並沒有,故以二色鏡檢視便可區分。除此之外,天然尖晶石的折射率通常約為1.72,與剛玉及柘榴石相較之下,明顯較低。 雖然紅寶石和紅色尖晶石在光譜儀的檢測下均呈現鉻吸收線,但尖晶石不像紅寶石會在藍色區域呈現明顯的吸收線。此外,尖晶石並非在紅色區域呈現一條螢光線,而是可能在686納米附近出現緊密聚集的幾條吸收線,尖晶石還可能在632、642、650、656、665、675及684納米處有吸收線,再加上綠區的寬吸收帶。 天然尖晶石的常見淨度特徵包含礦物內含物和指紋狀物,這些內含物不會出現於合成尖晶石內。 製造商成功生產的合成紅色尖晶石較為稀有,因為人工生產技術比天然生產需要更多的氧化鋁,因此經常導致生成的晶棒boules有太多的內含物和裂紋而無法切磨,所以火焰法合成紅色尖晶石是稀有的。若見到它,則其應包含典型火焰法之內含物及呈現偽雙折射反應,且折射率約為1.73。 1980年代末期,俄羅斯製造商開始生產迷人的助熔法合成紅色尖晶石,這些合成品與天然尖晶石具有相同的化學和物理特性,折射率也在相同的範圍內。然而透過顯微鏡觀察,許多助熔法生成的合成尖晶石含有不規則外形的深紅至橙褐或幾乎黑色的助熔劑內含物。這些內含物通常是診斷性的特徵。但若無這些內含物,便無判定其來源的線索,則可能必需送至如GIA寶石鑑定中心的實驗室,做更進一步的檢測。  | |  | 此顆粉紅色及紅色尖晶石是來自北越的路克彥(Luc Yen) | | 具有角狀的紅褐色至橙紅色助融劑內含物還包覆了氣泡是助融法合成尖晶石的鑑別特徵 | | | |  | | | 在天然粉紅色尖晶石的指紋狀物中常可見到負晶 | | | GIA的寶石鑑定課程提供鑑定合成寶石的專業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