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淡水養珠與海水養珠如何比較? |
刊登日期:2007/2/7 | 資料來源:GIA Taiwan |
|
|
|
軟體動物有何不同?
養殖方式的差異為何?
養殖珍珠與天然珍珠有何不同?
海水及淡水軟體動物皆可以生產養殖珍珠,生產海水養殖珍珠的雙殼貝稱為蠔,而生產淡水養殖珍珠的稱為蚌。
一隻蚌可以接受多至50個外套膜組織,從這些殖入的外套膜組織中,可以生產多達40個組織殖核的淡水珍珠,海水軟體動物所能接受殖入物的數量則少得多,一隻Akoya養珠蠔可以接受最多5個小型珠核,且也可能產生這麼多顆養殖珍珠,但大溪地及南洋珍珠蠔一次僅能接受一個珠核,而在每一次成功的殖核下,僅生產一顆養殖珍珠。同時,淡水養殖珍珠的養殖期間從2年至6年,海水養殖珍珠的養殖期則為6個月至26個月。
在淡水養殖場中,蚌的生命循環有一部分需倚賴共存的魚類,其實無論是野生或養殖都一樣,當蚌的精子與卵結合後所形成的幼蟲稱為鉤介幼蟲(glochidia)。在最初,鉤介幼蟲並不能單獨生存,它們先附著在魚鰭或鰓上,在此一階段是蠔生命週期中所見不到的,所以海水珍珠養殖戶在養殖環境中並不須要有魚的存在。事實上,許多海水魚會掠食幼蠔,因此也被視為是種威脅。
在海水及淡水的殖核中,外套膜組織是由另一隻軟體動物身上取下後切成小片,但幾乎所有的淡水養殖珍珠生產者皆只用外套膜組織作為珠核,而海水養珠所殖入的為外套膜組織及珠核(也有少數生產商使用圓形珠核來生產淡水養殖珍珠)。其他的不同處是海水殖核師殖入珠核及外套膜組織於蠔體的生殖腺,而淡水珍珠殖核師則殖入外套膜於蚌體的外套膜內。
不僅僅是珍珠養殖場及養殖方式的不同,養殖珍珠的本身也有不同之處,組織殖核的淡水養殖珍珠幾乎全由珍珠層所組成。海水養殖珍珠是珠粒珠核,而它們的珍珠層厚度範圍在0.2至3.0毫米(mm)。
因為大部份淡水養殖珍珠只殖入外套膜組織,所以很少形成球形,僅有約2%的組織殖核淡水養珠是圓形或近乎圓形,海水養殖珍珠的生產者,殖入圓形珠核,所以幾乎有80%形成圓形及近乎圓形。
GIA珍珠課程提供您更完整的資訊,課程相關問題,請洽GIA Taiwan(02)2771-9391。
|
|
|
|